在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经济环境下,中国政治局会议再次强调了实施更积极财政政策的必要性,这一决策不仅是对当前经济形势的精准把握,更是对未来经济发展的科学布局,本文将深入分析政治局会议提出实施更积极财政政策的背景、内涵、实施路径以及可能带来的影响,并探讨如何在这一过程中保障政策的有效性和可持续性。
一、实施更积极财政政策的背景
当前,全球经济复苏进程缓慢,主要经济体面临增长动力不足、通胀压力上升等挑战,中国经济也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在此背景下,实施更积极的财政政策,成为稳定经济增长、激发市场活力、保障民生的重要选择。
1、全球经济环境的不确定性:全球疫情持续演变,地缘政治冲突频发,全球经济复苏进程受阻,主要经济体货币政策调整频繁,对全球经济产生深远影响,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必须应对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保持经济稳定增长。
2、国内经济结构的调整:中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在这一过程中,需要更多财政支持来推动产业升级、创新驱动和绿色发展,更积极的财政政策有助于优化资源配置,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
3、民生保障的需要: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城镇化进程加快,民生保障压力不断增大,实施更积极的财政政策,可以加大对教育、医疗、养老等领域的投入,提高民生保障水平,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二、更积极财政政策的内涵与实施路径
更积极的财政政策并不意味着简单地增加政府支出或扩大赤字规模,而是在保持财政可持续性的前提下,通过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加强财政与货币政策的协调配合等方式,实现经济增长与民生改善的双重目标。
1、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加大对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支持力度,如基础设施建设、科技创新、绿色发展、乡村振兴等,减少无效和低效支出,压缩一般性支出,确保财政资金能够发挥最大效益。
2、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推进预算绩效管理改革,建立健全预算绩效评价体系,将绩效评价结果作为安排预算的重要依据,加强财政监督和审计,确保财政资金安全有效使用。
3、加强财政与货币政策的协调配合:在货币政策保持稳健的基础上,财政政策应更加注重与货币政策的协同发力,通过降低企业融资成本、支持小微企业发展等措施,增强市场信心,激发市场活力。
4、深化税收制度改革:完善税收优惠政策体系,降低企业税负,激发市场主体的创新活力和发展动力,加强税收征管能力建设,提高税收征管效率。
三、实施更积极财政政策的影响分析
实施更积极的财政政策将对经济增长、结构调整、民生改善等方面产生积极影响,同时也需要关注可能带来的风险和挑战。
1、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更积极的财政政策有助于扩大总需求,促进经济稳定增长,通过增加政府支出和减税降费等措施,可以提振市场信心,激发企业投资意愿和居民消费潜力。
2、结构调整的促进作用: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可以引导资源向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倾斜,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减税降费可以降低企业成本负担,增强企业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3、民生改善的保障作用:加大对教育、医疗、养老等领域的投入可以切实提高民生保障水平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同时也有助于缓解社会矛盾缩小贫富差距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4、风险与挑战的应对:实施更积极的财政政策需要关注可能带来的债务风险、通胀压力等问题,在保持财政可持续性的前提下推进政策实施加强风险预警和防控机制建设确保经济平稳健康发展。
四、保障政策有效性和可持续性的措施建议
为确保更积极的财政政策能够发挥预期效果并保障其可持续性需要采取以下措施:
1、加强政策协调与配合:加强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产业政策等之间的协调配合形成政策合力共同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2、完善预算管理制度:建立健全预算绩效管理体系加强预算约束和绩效管理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和效益。
3、深化税收制度改革:完善税收优惠政策体系降低企业税负激发市场活力同时加强税收征管能力建设提高税收征管效率。
4、加强风险防控与预警:建立健全债务风险防控机制加强债务管理和监督防范化解债务风险确保财政可持续运行,同时建立完善的风险预警体系及时发现和应对潜在风险挑战确保经济平稳健康发展。
5、推动高质量发展:在实施更积极财政政策的同时注重推动高质量发展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通过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产业升级和转型升级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通过绿色发展理念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通过乡村振兴战略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共同富裕目标等。
实施更积极的财政政策是中国应对当前经济形势的必然选择也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有力举措,在保障政策有效性和可持续性的前提下通过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加强政策协调与配合等措施充分发挥财政政策在稳定经济增长、促进结构调整、改善民生保障等方面的积极作用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奠定坚实基础。